再访治沙人:羊蹄种草 按迹锁踪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23日 作者:张某某 

  新华社沈阳8月23日电(记者汪伟)森林覆盖率从2.9%到34.5%;粮食产量从不到1亿公斤到超10亿公斤……一组组数字记录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60余年的治沙成绩,而在这背后,是一批批、一代代治沙人。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新中国成立前有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记者近年来多次到此采访,已看不到老人记忆中流沙遍布、风起沙飞的景象,但治沙人的故事却在口口相传,治沙造林已在这里成为一种文化,代代传承、辈辈坚守。

  “‘羊蹄种草’,让老爷子给你讲讲当年沙地种草的‘发明’!”记者近日再次来到这里,彰武县林业局纪委书记才红艳向记者介绍起今年67岁的四合城镇老治沙人杨海清。

  在杨海清看来,这都是那个年代逼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白亮亮的沙坨子围着村子,粮难种、人难活。随着国家鼓励群众治沙造林政策的出台,老杨决定和风沙斗一斗,承包了1000多亩沙丘。

  “植树先种草。”杨海清说,但在沙坨子上挖坑埋籽一天也就能干一亩多地。面对费时费工的难题,自己想出了“羊蹄种草”的方法。“羊群在前面踩出沙坑,我在后面撒草籽,风一过草籽就被埋上了,一天能种上几百亩。”

  在杨海清的带领下,记者走入了那片已过“而立之年”的林子,树木虽然稍显瘦弱,但“草灌乔”纵横交错,俨然已是一片成熟的生态系统。“三十年前进山,要光着脚,否则鞋经常陷到沙地里,如今进山要穿靴子,否则容易刮到腿。”杨海清略带夸张地说。

  三分种、七分管。但对老杨来说,沙地造林是一分种、九分管。凭借30多年的护林经验,老杨练就了“按迹锁踪”的本事。

  “九个胶钉的胶鞋,外边儿还有些磨损,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杨海清给记者讲着他的破案经历,“谁到过林子,谁砍了树,我按鞋印的形状、深浅等痕迹就能找到这个人。”

  老杨是彰武县治沙人的一个缩影。登上彰武县章古台镇一处防火瞭望塔,放眼望去,万亩松林尽在眼底,而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遍布。就是在这片松林下,长眠着当地第一代治沙人刘斌。

  为治沙,1952年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镇成立,时任辽西省义县县长的刘斌举家搬迁至此,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刘斌便扎根黄沙,穷其后半生治沙造林,造就了“大漠风流”精神。

  此后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有带领全村治沙造林致富,自己却积劳成疾过世的“治沙书记”董福财;有30年独守8500亩林地的护林员李东魁;有放弃国外生活,回到国内治沙科研前线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

  不久前的一个大风天,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让县里干部到广场上站一站,感受风中残存的沙粒。“尽管有成绩,但治沙没结束。彰武要把治沙工作、文化传承下去,永远守住这个沙地重镇。”刘江义说。

深圳梅林劳务外包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18:31:56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深圳福永新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外包公司 沧州市审计 全市201 我市五项重 三河市燕郊 2017年 15年违建 市总工会领 昌黎县公安 我市召开正 廊坊成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