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离世 最后心愿是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24日 作者:张某某 

  原标题:百岁院士离世,他最后的心愿是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编辑/张喜斌 统筹/纪欣]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7时29分,柯俊院士在北京逝世。据悉,由于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柯俊被尊称为“贝茵体先生”。数十年科研生涯,他的研究始终不离钢铁,被称为中国冶金界“一代宗师”。

  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搜索发现,有媒体称“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也有消息显示,柯俊院士九十多岁时还曾每天爬楼上班。

  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柯俊院士逝世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7时29分,柯俊院士在北京逝世。8月15日,其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据媒体报道,这位与中国钢铁事业相伴数十年的科学家,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上个世纪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后来在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他被国际同行尊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据悉,他是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还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逝世后,他还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用这种方式,为我国科教事业作了最后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是柯俊院士的学生。

  1997年他进入北科大读博时,柯俊已是八旬高龄,对待学术依旧态度严谨。“入学之初,就要我读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英文研讨会。”潜伟毕业时,85岁的柯俊院士亲自为他修改论文,从初稿到成稿,七易成稿。

  一些学生这样说道——“他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为人非常随和。我时常到家中请教,每次离开,柯先生都要送到门口。” “有一次,晚上十点我起身告别,柯老师送到门口又讨论起来,就一直站在门口聊到深夜。”

  柯俊教授曾创立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

  公开资料显示,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长春。1938年,柯俊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8年,柯俊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又获得了终身讲师任命。

  据悉,由于柯俊关于贝茵体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曾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邀请他去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1953年,他携妻儿回国。

  1954年,柯俊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岗位。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

  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柯俊院士为广大科教工作者做出了榜样,遗体捐献亦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理学工学史学求实鼎新学贯中西百年科技强国梦,天文地文人文察宏探微文通古今一代宗师赤子心。”八宝山东礼堂外的挽联,是对先生一生的礼赞。

  死后遗体捐献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柯俊先生的遗体捐献仪式在武汉举行。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于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7时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8月17日晨,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副校长周叶中,柯俊先生家属,北京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以及医学部、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生约200余人,参加了简朴而隆重的遗体捐献仪式。

  冯友梅说,遗体捐献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和热爱生命的精神。希望广大医学生不负柯俊院士的遗愿,勤学苦练,成为胸怀大爱、救死扶伤的苍生大医。

  柯俊院士长子柯英说,父亲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是现代医学延长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

  武汉大学医学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柯俊先生此举很伟大,让人敬佩和感动。学校将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优秀医学生。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向柯俊院士家属颁发了遗体捐献纪念证书和纪念杯。

  柯俊先生祖籍浙江黄岩,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吉林长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担任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讲师。

  1953年回国,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和副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并担任学部常委。由于在奥氏体中温转变—贝氏体方面的学术成就,被国际同行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柯俊院士在九十多岁时还曾每天爬楼上班

  据了解,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是柯俊院士的“亲学生”,潜伟在毕业后留校继承了柯院士的“衣钵”,同时也成了他的同事。

  “九十多岁的柯院士还是每天上班,办公室在3楼,他天天自己爬上来。”早年留学英国的柯院士,时刻都保持着绅士般的风度,衣着得体,为女士开门也是习惯。“有一次,在学校内部会议上,我没有穿正装,还被老师‘批评’了。”潜伟说。

  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褚幼义已年逾八旬,他是柯院士的“老”学生、“老”同事。“柯院士是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的创始人,那是在1956年,北京科技大学当时还叫北京钢铁学院。”

  “当时柯老师就给我讲过课。1957年,我毕业留校了,在金属物理教研室工作,直接在他的领导下。他是当时物理化学系的系主任,我是系秘书。”褚幼义与柯院士相识超过60年,除了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外,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柯院士对待学生和后辈的亲切和爱护。

  “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为人非常随和。我时常到家中请教,每次离开柯先生都要送到门口。”“师生”间对学术问题的热烈讨论常常是意犹未尽的,“有一次,晚上十点我起身告别,柯老师送到门口又讨论起来,就一直站在门口聊到深夜。”

  褚幼义最后一次见到柯院士是在去年,“柯老师的百岁诞辰庆典时,我因在外地出差,没能参加。回京后,我到家里拜访。”褚幼义回忆,临走前,百岁的老院士依然照例要起身相送,“不让我扶,坚持说自己可以慢慢走。送到电梯间,还嘱咐我不要上错电梯。”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卢锡年也来送别老师。“柯老师是大学阶段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卢锡年说,1956年,柯院士为当时的金属物理专业开课讲了8讲“位错理论”。可以说,这8节课引导了我的一生,是打开我物理眼界的窗口。

  “我第一次知道,在‘傻大黑粗’的钢铁中,也有这么漂亮的物理模型能够建立。”这是一个后来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尚未被公认的理论,柯院士将它“带”回中国,传递给学生,“可以说,他是一直走在学术前端的人。”

责任编辑:刘光博

龙岗临时工派遣公司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23:53:18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深圳福永凤凰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布吉临时工外包 省人大常委 2012年 我省开展第 全省国防教 我省十项举 陕西省农产 民建陕西省 陕西省道德 2014年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