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吞食异物严重可致命家长们要警惕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18日 作者:张某某 

    宝宝小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要长牙的时候更是什么都往嘴巴里塞,所以很有可能把一些异物吞食掉据了解,消化道异物是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异物的类型也是千奇百怪,发卡、项链、指甲钳、硬币,电池什么都有。那么发现孩子吞下异物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孩子吞下异物怎么办

    1、不要滥用催吐药

    有些爸爸妈妈会用催吐药,试图让宝宝把异物吐出来,但催吐不当,反而会使异物误吸入气管,严重时可能发生窒息,短时间内直接导致宝宝死亡。

    不要随便使用导泻药。有些爸爸妈妈觉得既然吐不出来,那么可以让宝宝“拉出来”,所以会给宝宝使用导泻药,希望异物能快点从宝宝的肠道里排出来。这样的方法也不保险。因为异物太多样,如果是诸如钉子、牙套等带尖、带钩的异物,遇到肠管因药物作用快速蠕动时,很可能钩到肠壁上,甚至引起肠壁穿孔,那就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在宝宝误吞各类异物,要特别警惕,因为有的宝宝会将这些异物吸入气道,引起窒息,而这样的后果更严重,即便立刻把宝宝送往医院,宝宝也可能已经因为窒息身亡。

    2、不要强行吞咽

    遇到鱼刺、细骨头卡在食管上时,有些爸爸妈妈会让宝宝强行吞咽,希望将其咽下去。

    其实,鱼刺卡住时利用饭团等强行吞咽可会造成食道穿孔,可危及生命,如果刺伤周围的动脉就更加凶险。而且强行吞咽之后会给后面的手术取出增加难度。

    一般来说,如果宝宝吃的是一些小而光滑的异物,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吃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加速异物排出。

    如果吞下的异物不大,但是较重,如金戒指等,进入胃内以后因其过重而沉于胃的最低处,一般无法随胃蠕动进入肠道排出,时间长了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发生穿孔,故吞金者必须及早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将其取出。

    至于其他一些有腐蚀性、尖锐的异物,就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由医生帮忙取出,切莫耽搁。另外特别提醒爸爸妈妈们一句,现在有些宝宝会误吞电池,而电池虽然外表光滑、个头也不大,但有些电池内却有腐蚀性液体,一旦在消化道中破裂释放,给宝宝的损伤较大,所以也要尽快就医。

    怎么防止宝宝吞食异物

    1、辅食尽量细碎

    宝宝在4-6个月龄时,爸爸妈妈就要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进行辅食添加了。这个阶段的宝宝咀嚼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辅食添加要尽量细碎软烂,米糊和蔬果汁为宜,蔬果类辅食也最好经过充分的碾压成泥或者用料理机搅拌,不要有块状食物,以免宝宝造成卡喉的情况发生。

    2、避免易误吞食的食物

    经常在新闻中能够看到,宝宝误吞食了花生、果核、果冻等食品造成窒息或者抢救的情况发生。因此,爸爸妈妈也要注意,一定要避免喂此类食物。如果想要给宝宝添加坚果类辅食,那么就要通过将坚果打成泥糊再进行喂养。

    3、管理收纳好生活小用品

    由于宝宝在婴儿期没有分辨危险的能力,但是宝宝的好奇心又足够大,很容易随手抓到一些小物品就往嘴里送。家有宝贝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收纳好这些易造成宝宝误吞食的生活用品,如:纽扣、针、钉子、螺丝螺母、电池、小件装饰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家中一切物品能够收纳到柜子中,不要令宝宝触及到。

    4、药物不要随便放

    宝宝没有分辨危险的能力,爸爸妈妈除了将生活中的小物件都收纳好之外,药物类也要“藏”好,以免好奇宝宝以为是糖豆,造成宝宝误吞食。

    5、宝宝玩具要定期检查

    在购买宝宝玩具时,不要购买那些宝宝真的一口能够吞下的玩具,但是也要注意,玩具是否能够拆卸,那些易脱落或拆卸的零件也可能造成宝宝误吞食。此外,爸爸妈妈也要经常检查宝宝玩具有螺丝螺母固定的地方,是不是松动了。(华龙网整理)

坂田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3 04:24:34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布吉镇丹竹头仙桃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梅沙人力中介 兴义市签订 兴义市将举 大病保险彰 兴义市积极 兴义市人社 兴义市20 兴义市人社 兴义市人社 浅谈对信访 学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