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饶公学术世界最深的人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21日 作者:张某某 


李焯芬(左)与饶宗颐

  7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如今的身份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饶公生前把自己大量的学术和艺术作品捐赠存放于此,这也是未来研究“饶学”的巨大宝库。

  出生于广东中山市的李焯芬,先是去了香港大学土木系攻读硕士,后又在加拿大求学任教并担任加拿大水电部门负责人,辗转二十多年后,为帮助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他又回到了香港的土地上。

  与饶公结缘,也正是因为李焯芬喜欢“忙碌”。除了水利水电专业领域,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的他喜欢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从第一次帮饶公组织学术活动开始,他便进入到了饶公最深的文化学术世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忙忙碌碌,思维敏捷,这样的词语并不像是在形容已过古稀之年的人,但这确实就是李焯芬的生活常态。尤其最近这一个月,让做事一向严谨从容的他忙得有一点“乱了套”,就连与记者约定的采访,也不得不临时被重要的到访者打断。

  “想为国家做点事”

  李焯芬在讲述往事时,喜欢随时拿出一支笔来,在纸上写出准确的人名、地点和数字,还会画上示意图。

  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不过从小就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李焯芬,从没忘记过自己的爱好。多年之后能够与饶公在香港相遇,或许也是命运的必然安排。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长大的李焯芬便一直沉浸于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对现代文学作品和作家他都如数家珍。但作为理工男,他那时候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要学一些实在管用的,为国家做点事。”

  那个年代,李焯芬最先想到的就是先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所以想到要去读水利。”他最后选择了香港大学土木系,在硕士毕业时,作为全系的一等毕业生,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也是机缘巧合,当李焯芬正在犹豫选择时,正好有一位加拿大水利专业的著名教授到香港讲学,一眼就“相中”了专业出色的他。“这位老师的诚意感动了我。”李焯芬充分考虑了这所学校的专业实力,都是世界顶级的,最终选择去了加拿大。

  带着“私心”积累经验

  李焯芬用两年时间就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这在当时同批学生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多伦多大学任教。但李焯芬觉得这并不是他最想要的,任教两三年后,他参与了加拿大一些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后来因为业务突出调入加拿大能源部,管理水电和核电业务。

  李焯芬说,当时离开大学去业务部门是有“私心”的。“我想着如果将来有机会回国做水利方面的工作,一定要积累一些实际的经验。”

  “我应该说是对国家有感情,有家国情怀的人。”李焯芬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利部部长带队到加拿大考察。李焯芬从中看到了中国建设发展的决心,“也看到了机会”。

  当时李焯芬带着考察团“跑了一个圈”,在考察团离开的时候,水利部部长提出请他每年回国一两趟做中国水利水电项目的设计论证。

  “这正合我意。”李焯芬万分欣喜。一开始,他一年回去一次。后来次数越来越多,“有些项目是黄河上游的,有些是长江流域的”,当时差不多跑遍了中国的大部分重要流域。不过,那时李焯芬还是加拿大能源部门的主管,“常常从国内回加拿大,半夜下了飞机,还要赶到办公室处理各种事务”。

  对于这样的两头奔波,李焯芬坦言“感到特别的累”。但他依然“靠着一股热情”义务为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默默付出了许多年。

  “忙”得不可开交的人

  在加拿大时,李焯芬除工作以外一刻也都没闲着。他总是忙得停不下来,喜欢做一些“义务劳动”。 “当时在多伦多大学任教时,国家派了很多年轻人过去培训,我就帮这些年轻人‘找’资金,资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现在他们很多人都是中科院院士。”李焯芬说。此外他还喜欢到老人院做义工。

  而喜爱中华文化的他,还联合几个当地的文化人士组建了一个“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我们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文化中心,在加拿大推广自己的中华文化”。为了让当地华人的孩子有机会学习汉语,他又办起了中文学校,并担任了多年的校长。

  再后来,考虑到两头奔波的实际难题,在慎重考虑后,李焯芬于1993年辞去加拿大的公职,回到香港大学任教。“不过,事情也没少很多。”李焯芬说,他到香港大学后没多久,就担任香港大学副校长。

  总是这样“忙得不可开交”的李焯芬,回到香港结识饶宗颐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时回到香港后,李焯芬进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并担任理事会主席,而当时饶宗颐正是这个中心的主席。

  成饶宗颐的“勤务兵”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敦煌学”的研究热潮,而饶宗颐正是“敦煌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做了一个敦煌研究计划,想在内地培养一批敦煌学研究的人才,所以请内地的中青年学者一起做研究。”李焯芬说,作为文化中心的理事长,他要负责筹集这一计划的支持资金,以及这些学者的衣食住行。

  从那时开始,李焯芬就成了饶宗颐的“勤务兵”。“到了2002年,饶宗颐感觉自己年纪大了,想把他的藏书和艺术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学术馆。”李焯芬说:“饶老问我能不能在香港大学找一个地方存放他的作品。同时组建一个研究团队。”这就有了饶宗颐学术馆的诞生。

  学术馆建起来之后,每年的文化活动办得相当红火。“画展、讲座、研讨会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做起来了。”李焯芬说,每年会从海内外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来讲国学以及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题。虽然是理工科教授,李焯芬也会参加一些研究,和饶老讨论一些文化问题。

  在参与国学的研究时,李焯芬“肩挑”的水利学科也并没有闲下来,“那时是大学老师,要做水利能源方面的教学和工作,我是系主任,也是学科带头人,专业一点不能落下。”

  李焯芬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的节奏,“现在还要做很多基础设施的技术评估。比如,南亚、非洲等一些地区的公路、大桥、港口、水电等基础设施。我还要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博士。”

  李焯芬感叹,饶公生前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来的”,而这正是他们共同的人生准则。

  记者手记: 活在当下—— 爱写心灵散文的工程院院士

  “是在我办公室谈,还是到校园内坐坐?今天阳光好。”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见到李焯芬的第一面,他就绅士地征求记者的意见。于是采访就在可以俯瞰整个香港大学校园的一栋顶层咖啡馆进行。“窗边的位置座椅太高,不方便你书写,我们可以坐到靠里的位置。”看到记者准备用笔记录,他又细心地提出调整位置。

  在校园行走时,听说记者的老家在长江流域,他按捺不住胸中的激动,说到长江、汉江、嘉陵江……“这些流域我都去过”。不了解的人,一定看不出来,这位七十多岁、走路稍微急一点还会有一点喘、忙忙碌碌却行事周全的老教授,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几乎踏遍祖国各地水域,义务为国家的水利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顶层俯瞰窗外,春光明媚中的香港大学格外动人,而李焯芬眼里更闪现着满满的爱意。“我们这代人对国家的爱,可能一般人很难体会。”他说,“愿意付出,不求回报。”

  李焯芬从广东中山“出发”,历经香港、多伦多,在上世纪90年代,他的人生“兜了一圈”后,又回到香港。他从一开始做水利研究,到成为加拿大能源部负责人,接着到回国任教,为国家培养水利人才,同时帮助饶老进行国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李焯芬也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采访到最后,李焯芬请记者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原来,里面不仅有大量关于土木工程、水利能源、中华文化以及国学方面的书籍,还有许多出版成册的他个人的散文集。

  这些年来,李焯芬有个习惯:每天早上7时准时到办公室。被问及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又有条不紊时,李焯芬从书架上拿出他其中一本著作,已经是第三十二次再版的由饶宗颐题书名的小品文集《活在当下》。在香港,这本讲述心灵故事的书,给予了人们很多的力量。

  他说道:“活在当下就是说,珍惜每一个当下,专心做好当下的工作,然后把它放下。这样就能做到心无挂念,效率就提高了。其实我们都有能量把手头上的事做好。”


南山临时工劳务市场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0 23:16:03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深圳龙华镇石观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盐田临时工 市委理论学 张家口市社 张北持续精 市卫计委: 满城区林业 王晓东到崇 我市举办全 张家口市召 阜城县交警 市卫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