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中国古代智慧催生“海绵城市”:与水交朋友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20日 作者:张某某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3月21日刊登题为《将城市变成海绵: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一文。作者为布里吉德·德莱尼。文章摘编如下:

城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如今,不考虑某种灾难性天气事件的城市规划就如同在乌托邦中搞建设。在世界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看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答案其实藏在传统中。

俞孔坚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始人和院长,他以将中国古代的供水系统理念重新引入现代设计而著称。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中国一些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变成了绿色建筑的标杆。

俞孔坚的设计理念是使城市在面对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以及所谓的“百年一遇”暴风雨时具有韧性。“海绵城市”理论是俞最为人所知的理论,即城市使用软材料和梯田涵养水源,而后可以提取利用,不使用不吸水的普通混凝土和钢筋。

欧式城市设计方法包括排水管道,但无法应对季风雨。而中国政府已经将“海绵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的模板。

俞孔坚在接受采访时说,海绵城市关键的好处是能够重新利用水。他说:“‘海绵’吸纳的水可用于灌溉、补给地下含水层、净化土壤并用于生产。”

他说:“在中国,我们保存雨水并重新加以利用。”俞孔坚使用的策略“以农民耕作技术为基础,使农业灌溉系统适应城市环境,并吸收使建筑物适应季风气候方面的经验”。

他的第一个策略“基于几千年的中国智慧”,即“就地蓄留,当雨水落到地上时,我们必须留住雨水”。

他说:“在中国,淡水短缺。中国的淡水只有世界的8%,却要供养世界20%的人口。因此,所有从天而降的淡水都需要保存到地下含水层中。”

在农村长大、后来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的俞孔坚认识到树立“水意识”的必要性。他说:“旱季调控用水的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学到的一点是要放慢排水速度。当代技术是加快排水,而古人的智慧是适应季风季节,减缓排水速度,这样水不再是毁灭性的。通过减缓水流,就能滋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对缺水的地方来说,需要“在干旱的时候,把地表水储存在蓄水层,这样就不会蒸发太多”。

适应干旱的环境也很重要:尽量少用水,循环利用水。

正如俞孔坚所说,“与水交朋友”很重要。“我们不使用混凝土或硬化工程。我们利用梯田,这是从古代农民智慧中学来的……这样,这座城市就可以与洪水共存,并经受住洪涝灾难袭击。我们可以拆除混凝土,使水保护系统变成一个活的系统。”



      资料图片:福州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飞凤湖俯瞰(2015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深圳布吉临时工外包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23:57:42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深圳大鹏新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桂园人力中介 市委常委会 卢龙县召开 武安对资源 博野县南水 首届张家口 深州以科技 聂瑞平在市 秦皇岛开发 大名县发展 邢国辉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