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十大举措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来源:消费保  时间:2019年02月24日 作者:张某某 

  两年前,******在我省考察时为吉林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路径方向,并强调“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作为产粮大县的德惠,更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举足轻重。

  处在这样历史地位和历史担当下的德惠,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为了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德惠人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他们积极探索,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创新贯穿于“三农”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他们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他们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制定十大举措,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新举措有新作为,新举措有新发展,新举措有新成绩。德惠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

  ——农民增收始终居于全省前列。2015年,德惠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55元,2016年达到12673元,在全省县(市)排名居于前列,并不断提升。继续在长春县(市)排名第一位。

  ——民生工作持续改善。每年都将财政收入新增部分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7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710元。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2亿元,发展生产项目资金2155万元,完成了14983名贫困人口和23个贫困村年度脱贫任务,实现了70%现有贫困人口脱贫、70%贫困村摘帽,圆满完成“双70”脱贫目标。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16年投入7117万元为全市农村中小学配备装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实施。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率销售。新农合全口径参合率达96.5%,累计补偿23万人次。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文图两馆投入使用。新建33个村级文化广场,为20个行政村和2个乡镇配备了健身器材。去年,举办近百场惠民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好政策不变,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农的力度继续加大。如今,德惠上下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强产业增收、调结构优收、落政策保收、抓转移促收的增收致富新路。

  德惠市把农民增收作为第一发展要务,把握市情,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从政治站位、干部配备、政策支持、舆论导向等各方面入手,制定十大举措,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举措一:突出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德惠市深入贯彻******系列***精神,全力抓好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设施化和规模化,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去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311.4万亩,粮食总产量45.23亿斤,同比增长15.8%,单产位居全国前列。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重点推进蔬菜、香瓜、水果、烤烟、马铃薯、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菜园子镇新立村目前成为东北最大的棚膜柿子生产基地,年纯收入达2.26亿元,参与农户4500多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实现了千顷地、万栋棚、增收两亿元。去年,全市园艺特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25.5万亩,其中,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5万亩,建成棚膜蔬菜园区48个。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30亿元,同比增长5%。

  举措二: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种养两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6年,全市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4500亩以上,通过“旱改水”发展优质水稻4500亩以上。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1857户,家庭农场发展到462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500个,入社成员达到3万人,带动和辐射农户12万户。树立“无商不活”的经营理念,积极培育农村电商新动能。大力推广“互联网+流通+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进“三品一标”“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新建电子商务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180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入驻企业达到50户,销售额实现200万元。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年交易额15亿元。目前,全市已有40多种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

  举措三: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收,形成以德大为龙头的肉鸡产业化、以大成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化、以达利园和回头客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化、以泉德为龙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以及肉鸡、生猪等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2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户,包括国家级9户、省级21户、市级34户;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实现509亿元、产值实现535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年加工转化粮食、畜禽产品生产分别达到300万吨、1.32亿头(只),吸纳就业15万人,辐射全市农户的62%、占农业经济总量的60%和农民收入的42%。

  举措四:大力发展畜禽业。依托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引导鼓励和支持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大力发展肉鸡、生猪、黄牛等畜禽业生产,农民通过养殖业实现增收。全市现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6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3万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吸收农民就业5000人。2016年,全市畜禽业收入达到16.74亿元,其中,生猪出栏170万头,养殖收入8.5亿元;肉鸡出栏1.3亿只,养殖收入3.9亿元,肉鸡年出栏量居全国县(市)前列;肉牛出栏16.5万头,养殖收入3.3亿元;规模蛋鸡存栏450万只,养殖收入1亿元。仅吉星公司年辐射带动3700户肉鸡饲养户,2016年出栏肉鸡2000万只,代养户每只鸡纯收入3元以上,农民可获利6000多万元,直接和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近4000元。

  举措五:切实搞活农民家庭经营。依托东北民俗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新农村旅游资源,在充分利用农民房前屋后的场所,鼓励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庭院经济的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等富民产业,拓宽家庭经营增收渠道。2016年,全市休闲观光园发展到4个,带动农户100余户。以建设旅游村镇试点为契机,突出自然与民俗特色,在全市创建两个重点旅游型村镇,并已纳入长春市旅游型村镇行列。建设各类休闲采摘园1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点达到50个以上。

  举措六: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利用山林、水面等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特色经济增收,打“绿色牌”,赚“特色钱”。仅布海镇瓜菜面积就发展到20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温室大棚5000栋占地约为500公顷,露地菜1500公顷左右。瓜菜年产值可达4亿元,纯收入3亿元,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积极搭建农产品研发、检测、追溯和认证平台,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质量标准认证、质量安全追溯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共有9大类83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吉林省著名商标17个,吉林省名牌产品11个。

  举措七: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落实并用足用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实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项目,让群众从惠农政策中真正享受到实惠,助推农民增产增收。落实国家“三补合一”农业补贴和玉米种植者补贴政策,两项补贴累计发放资金7.08亿元,实现人均增收969元。落实农业保险扩面提标政策,扩大主要粮油作物覆盖范围。落实农村低保政策,保证条件相符的农村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实施按居住证申请低保,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村人口100%享受居住地低保。落实临时救助政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举措八:强力推进脱贫攻坚。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制定出台了《德惠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形成了“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制定了“六个一批”的脱贫攻坚措施。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积极建设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布海镇升阳村集贸市场等102个项目已建成。大青咀兴盛村大棚、旺旭牧业蛋鸡养殖等100余个项目在建。

  举措九:积极扩大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荒山荒地等确权工作,使农民充分利用动产和不动产增加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完成19个乡镇(街)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实测登记面积388万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试点工作,多渠道增加百姓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累计复垦耕地252万亩。

  举措十:不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2016年,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下乡等7场农民工招聘会,近6000名农民工受益,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依托全市工业集中区、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6个,阔源牧业、春鑫牧业等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已吸纳农民工创业100余户,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2000多人。实施精准培训,认真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重点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2016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目前,全市仅在建筑行业务工的农民工达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年务工收入达10亿元,人均务工收入达4万元。

大学生兼职



















【免责声明】:YY维新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YY维新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YY维新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YY维新网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 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23:14:10
Copyright © 2018 www.yyweixi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888888号-4  南头分拣员包装工深圳东湖临时工劳务市场 2012年 省社保中心 社会保险多 7.4万省 江西为农民 峡江县利用 养老金直发 万安县举办 就业援助记 九江市开展